8月10日,《河南科技报》B5版,以《胸有凌云志敢上九天揽明月——记河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王天云》为题进行整版报道。
详情请查阅:
《河南科技报》:
https://www.kjxww.cn/49856.html
全文如下:
胸有凌云志敢上九天揽明月
——记河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王天云
勤能补拙每天多干几小时
7月9日是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正式放暑假的第一天,安静的校园少见人影,但王天云教授的实验室里仍是一派繁忙景象。
王天云是个热爱科研的人,长期从事基因工程药物蛋白的基础研究与开发,读博士期间就已经获得第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但博士毕业到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工作后,由于教学等其他任务,科研时间明显减少。怎样才能提高效率?很快,他便找到了一个好办法。他说,当时正在做质粒构建工作,一个载体转化实验需要2个小时,每天8时上班,他便6时去实验室。这样,到了晚上细菌菌落长出,就可以挑菌培养,第二天又可以开始新的实验。
那时条件很差,实验室里没有空调,冬天温度低,用于扩增基因的机器无法启动,王天云也不肯休息,而是更早到达实验室,把机器放到培养箱里加温到能启动起来。
日积月累再加上科学统筹,这每天多干的几小时便发挥出巨大的作用——王天云的实验进度和取得成果的速度大大加快,短短十几年时间连续获得4项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重大科技项目,并参与国家“863”课题研究1项、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1项;获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在国内外发表论文156篇,其中SCI收录76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35项、授权16项,申请国际发明专利2项、授权1项;出版学术专著1部。
伴随着科研成果的不断问世,王天云的技术职务和行政职务也不断提升,从刚入职时的助教逐步成长为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科技处处长、河南重组药物蛋白表达系统国际联合实验室主任、河南省生物创新药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委员、河南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理事长。他的科研团队也从最初的孤身一人发展到现在的40余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8人、博士研究生11人、硕士研究生22人,先后获批河南省科技创新团队、河南省教育厅创新团队。同时,他获得的荣誉也与日俱增:leyu·乐鱼(中国)体育官方网站“太行学者”、河南省杰出专业技术人才、河南省科技创新杰出人才、河南省重点学科带头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
但这些明显不是王天云追求的目标,他说:“这些职务和荣誉是业界和社会对我的研究方向和成果的肯定,但它们并不是我做研究的初衷。”
孜孜追求打造中国人自己的重组药物蛋白系统
王天云心中有个大目标:打造一个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重组药物蛋白系统。
进入21世纪,重组药物蛋白研究成为各国竞相抢占的生物制药高地,但受多方面因素影响,我国重组蛋白药物市场规模远低于全球水平。落后就要挨打!王天云对这句话体会颇深。
当时,国内重组药物蛋白的技术壁垒在于没有高效的重组蛋白表达系统,国外的生物医药企业刻意回避其在中国的研发与生产,从而达到保护技术优势的目的。2006年,王天云开始带领团队进行高效表达载体的筛选,通过大量、系统的工作终于研发出国际一流的表达载体,表达量较当时的商品化载体高10倍以上,可极大地降低重组药物蛋白生产成本。但突破了这一制约生物医药生产的关键技术,王天云的心中依然沉甸甸的——在研发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卡脖子”问题让他愤懑不已。
基因工程药物研发必须用到两种材料:合适的细胞系和优质的细胞培养基,它们就像农作物科研中的种子和肥料一样。“当时,细胞培养基市场被美国三大公司垄断,一瓶(1000毫升)常规的无血清培养基近2000元,高端的无血清培养基更贵,要五六千甚至七八千。价格高还不是最大的问题,一旦遇到断货,直接结果就是研究和生产中断。细胞系市场也是如此。国内企业没有核心技术,从国外进口一个细胞系,专利费至少几万元,贵不说,主要是买不来——新产品人家根本不卖给你,花高价买的还是老产品、甚至淘汰产品。”王天云深有感触地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多次提及的,只有把关键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把创新和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2014年,王天云带领他的团队与国外专家合作,开始了针对无血清培养基的复杂配方及核心技术课题攻关。
一个配方涉及上百种原料,每一种原料浓度的细微变化都会带来迥异的结果,而很多原料一次用量只有几微克、准确称量十分不易,还有的原料很难溶解,做一次实验,单是准备工作就需要半天。
一个课题,实验配方至少几十个,为了找到最好的组合,王天云和其他研究员一道,经常在实验室一待就是一天,做实验、比结果、查文献……找到了好的组合也要不断优化,反复调整。他说:“永远没有最好的产品,做研究就是要不断在当前基础上做到更好,要不断更新换代。”“没有特殊情况,23时之前没有人离开,大年三十晚上王老师还在实验室。”团队成员、在读研究生李伟凤说。
加班加点是常态、实验失败更是常态。实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问题究竟出在哪?是方案设计错误还是配料错误、操作出现问题……可能的原因太多,只能一项一项查找。每一周,王天云都要召集大家召开文献讨论会、实验结果汇报会,找问题、查原因、订措施。
2019年春季,正处于培养基研发的关键时期,王天云积劳成疾住进医院。住院期间他也时刻思考着科研中遇到的难题,让家人将文献资料送到病房阅读,设计出一个又一个方案。
经过无数次实验,王天云团队终于研发出系列实验室常用培养基及适合工业化生产的无血清培养基。用这些培养基培养出的细胞密度、活性、蛋白表达水平均高于同类企业的同类产品,不仅为解决国内市场培养基依赖进口问题提供了支持,还获得了加拿大授权的国际发明专利。如今,在新乡,仅培养基一项,每年节约的费用就有近千万元。他们采用遗传编辑改造的工业化细胞系也因适合无血清大规模悬浮培养、细胞密度及活性优于同类商品化细胞系被中国典型培养物保藏中心保藏。
持之追梦让生物医学成果惠及千万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再好的科研成果,如果不能落实到服务民生和经济、社会发展上都是没有意义的。”王天云说,“基因工程药物研发领域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技术封锁多、研发成本高,所以很多产品价格还很高。只有相关技术进入普及阶段,生物医学成果才能真正惠及千家万户。”为此,近年来,王天云一方面致力于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一方面尽心尽力进行人才培养。
2019年,王天云开始筹备成果转化工作,但一场疫情使这项工作不得不推迟到2020年。另外,团队成员不是教师就是学生,在推动成果转化方面一没精力二缺经验。王天云不认输,在与华兰疫苗生物有限公司及美国、加拿大国际知名企业合作进行疫苗等应用项目研究的同时,抛开学者的清高,四处联系做同类产品的朋友及以前的原料供应商为自己的研究成果做推广。结果还真不错:如今,他已实现技术转移3项、专利转化8项,国内有8家高校和企业用上了他的培养基,“在北京、陕西、山东、浙江等省,都有我们的产品在市场化”。前段时间,新乡市高新区领导也专程到王天云的实验室,就共同构建河南普诺易生物制品研究院有限公司一事进行考察,希望能够“在实验室做技术研究、在研究院做应用前研究,并在条件成熟时通过融资注册专门做市场的公司,形成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格局”。
要实现技术普及,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在教学中,王天云深厚的生物学功底显现出巨大的优势。学生们说,“王老师把高深莫测的分子生物学理论变得浅显易懂,而且能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把我们带到医学研究的前沿,激发了我们学习的兴趣”。
不过,比起知识的传授,视野的开拓、方法的指导和品格的传承才是王天云更独到的地方。他定期组织国内外专家举办生物医药科学讲座,鼓励和支持年轻教师参加学术交流。学生做科研写论文,他指导实验、修改文章、指点方向。
在国外,刚毕业的学生一般都是从清洗实验器皿开始,往往需要2~3年的时间来完成从学习到实践再到独立完成研发任务的过程,而在王天云的实验室,很多年轻人工作半年就已掌握了国际顶尖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及研发能力。几年来,团队教师先后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项、省厅以上各类项目10多项。一批年轻科研人才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逐渐成为中国生物制药领域的新生力量。
即便这样,王天云还觉得不够。2018年,他发起举办了每年一届的实验室开放日活动,从娃娃抓起,激发孩子们对生命科学的探索欲。
胸有凌云志,敢上九天揽明月。展望未来,53岁的王天云踌躇满志地定下目标:顶天立地。他说:“顶天,就是要做出世界一流的科研成果;立地,就是要让科研普惠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