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的成功尝试
——简评“三新”进校园电视理论片《社会主义“有点潮”》
讲好中国故事,当前最重要的是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而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拓展、深化内容,创新形式、手段。最近,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人民网、湖南教育电视台联合推出的6集电视理论片《社会主义“有点潮”》,在这方面作了成功的尝试,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一是明确的问题导向。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最关键的是要坚定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发展,使广大青年学生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有点潮”(意即新鲜和美好),但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的挫折、曲折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面临的种种挑战,又使他们对社会主义继续发展的前途命运不那么自信。为什么?主要是对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及其历史必然性不够了解,对社会主义根本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认识不够。该片以问题为导向,从“乌托邦是座什么岛?”“《共产党宣言》是本什么书?”“阿芙乐尔号为什么开炮?”“南湖红船为什么能破浪前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在哪?”“中国梦是什么梦?”等6个形象设问切入,以社会主义发展各个阶段的标志性事件为线索,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的历史进程作了梳理,努力从世界社会主义500年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大视野中,从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比较中,说明社会主义在人类发展历史上,始终是最科学的、最先进的。并且,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曲折发展的经验教训,努力阐明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长久的生命活力,根源在于它不断吸收社会主义实践的新鲜经验和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有益的思想文明成果;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之所以出现挫折、曲折,并不是因为社会主义思想和原则不行了,而恰恰是因为人们由于思想停滞僵化等脱离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和原则所造成的。片中阐发的这些,正是当代青年消除种种困惑,夯实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所需要解决的一些具体的思想认识问题。
二是面对面的对话交流。该片一改过去不少理论片居高临下、我说你听的说教架势,完全采取主持人与主谈嘉宾和主持人、主谈嘉宾与现场观众之间平等、面对面提问答问的对话形式。担任主谈嘉宾的,有长期活跃在群众中间的老理论工作者,有从事有关理论教学研究的大学教授,还有从学校毕业不久的博士生。他们在对一些理论问题的阐述中,很好地结合了自己的工作、生活经历与感受,往往让听众、观众感同身受。主谈嘉宾的谈话,大都是采用讲故事的方式,用形象生动的故事勾勒历史,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运动发展的脉络。为了讲好故事,片中很多地方运用现代全息投影技术,模拟再现历史场景,比如当年马克思与恩格斯一起探讨问题、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演说等,让人可感可触。为了进一步拉近与青年听众、观众的距离,主持人和主谈嘉宾使用了不少网络流行词汇,从而使这场“社会主义有点潮”的对话,不仅有了共同的感兴趣的话题,而且有了不少“共同语言”。
三是有理论深度和力度。理论片终归是理论片,好的理论片必须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理论阐释力度。该片将史与论较好地结合起来,史论纵横,在对世界社会主义500年发展历程的系统描述中,对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实践、从单一模式到多种模式发展的标志性理论成果,作了梳理和阐发。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领导人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所取得的思想成果,和在新的历史时期领导人民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取得的新的理论成果,作了梳理和阐发。
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有点潮”,主要“潮”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上。当代青年光有“社会主义有点潮”的感觉是永远不够的,而是要真正了解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谛。该片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究竟“特”在哪里,也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义主要在哪里的问题,从理论、制度、文化等多维角度,集中重点地作了阐述,清楚地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发展中国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该片鲜活的理论阐释,对青年学生提高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性认识,增强“四个自信”,无疑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启示。
(资料来源:海南网广电视台,2017年10月23日)